郭黃媚
重慶源道建筑規劃設計品牌部部長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自1997 年始至2010 年結束,重慶庫區完成了774 處文物的保護,出土文物13萬件套。由于整個工程時間緊、任務重,仍然有大量的文物,未經過科學的保護修復就入藏文物庫房。于多年的歲月侵襲,這些文物的保存狀況堪憂,文物病害劣化嚴重,健康狀況岌岌可危。珍貴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顯得極其的緊要和急迫。 三峽博物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則是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重要延續。項目位于重慶南坪,用地面積8400㎡,建筑面積約1.8萬㎡,可以作為三峽文物保護成果展示、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的重要場所,是建筑師以獨特的設計和創造,向偉大的三峽文物保護工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建筑蔚于三峽,建設始于三峽,設計希望建筑能夠講述三峽故事。源道建筑最初的設計思路,是以三峽夔門為原型,將建筑流線化布置,營峽谷之勢,迎合 “峽之演義”的理念。項目入口處,映入眼簾的便是氣勢恢宏的白色建筑,以及流暢優美的曲線和曲面,建筑外形模仿巖石層層疊疊的肌理,如果在空中俯瞰,整個造型宛如白色峽谷,而當你走進內部大廳,室內空間也有游走在狹長谷壑、“兩岸高山相對出”的既視感。流線性平面、峽谷性空間、韻律感肌理,構成了整棟建筑的扣人心扉的初印象。 和傳統科研基地相比,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上有了顛覆和改變。一個是讓建筑不再冰冷,更有溫度;二是改變大家對科研機構沉悶呆板的印象,為工作人員營造人性化的辦公環境。 對于參觀者來說,游覽時間長了需要有休息的地方,在這個項目的前區公園,人性化地為預留了遮陽擋雨的灰空間。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