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中衡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建筑師
項目依托張家港高鐵站落成與高鐵新城的開發作為契機,擬建可容納一定人流量的公交站臺。該項目屬當地民生關懷工程,業主希望在服務當地民眾的同時,可以更好地提升區域文化品位,優化城市形象。 公交站臺作為城市中最常見的基礎配套設施之一,人們常常忽視了他作為城市形象窗口的作用,并且等候公車的過程枯燥且乏味,人們未曾意識到等候的過程可以是多樣的。這一次,我們對場地進行踏勘,對“等候”一詞進行思考,在針對“等候”這一行為進行深入研究后,我們希望借由“等候+N”的復合空間模型創造出功能多義的等候空間,豐富人們的等候行為,提升人們的生活效率,增強社區的歸屬感,甚至對城市微更新進行一種新的模式探討。 公交站臺除了可以候車外,可以包含公共服務設施、便民服務空間,以及小型商業空間等,這些復合功能高度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的服務意識。在對公交站臺附屬功能的甄選上,我們著眼于整個高鐵新城片區,以服務周邊的微型鄰里中心作為研究單元,進行功能篩選。在補齊微型鄰里中心單元中所缺失的功能外,并與公交站臺最原始的等候功能進行良好地結合,打造出成一個集出行、商業、社交、宣傳、政務等于一體的多功能站臺空間。期望透過公交站臺的設計針灸式地激活整個高鐵新城片區、乃至整座城市中具有多功能用途的微型鄰里中心。 不論是起伏的屋面、出挑的屋檐,還是多區室外候車等設計,整個公交站臺的設計,都從細節上體現出高度的人本關懷。起伏的屋面與人群、公車的尺度相互適應;出挑的屋檐將夏日正午的陽光擋在室外,讓冬日的暖陽灑進室內;多區室外候車的設計可以避免候車人群因使用其他附屬空間而錯過等候的班車。同時,在造型設計方面,我們將車站的設計代入周邊環境,以高鐵概念作為主旨,通過建筑語匯加以轉譯,以其造型的簡單、流動、極具動感和可識別性,形成富有高鐵新城特色的立面形象,彰顯公交站臺造型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