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迎春
燈塔組設計聯盟創始人
結構分析:(1)大堂的所有立面將采用簡潔的柱式和簡潔的干掛石材圍合的方式,明亮大氣,符合空間的原始設計要求,將佛學儀軌很隱晦的蘊含其中。(2)所有的墻壁干掛石材,柱子等等造型全部采用“砂巖”一種材料,這種材料自然,樸實,柔和,貼近普世,更具備觀世音菩薩道場應該具備的意向傳達。(3)大門進入的立面,體現六道的內容,表達方式簡化為石材浮雕,原計劃的雕塑、漆畫等搶眼炫目的技術手段不再采用(4)大門進入后抬眼看到的立面場景,除了光線的因素,滿眼將是一種砂巖材料,樸素,淡雅。(5)圖中紅色標記為石材浮雕主要的體現地點,五方菩薩(佛)的儀軌將在這些地方展開。(6)計劃的浮雕的效果(請忽略內部內容),比較立體的展示,材料為砂巖雕刻,原計劃的漆畫、瀝粉貼金工藝,完整的立體雕塑不再出現。(7)這些浮雕將在柔和的輔助光源的照耀下體現,莊嚴而溫和,指引信眾進入到更加博大的場景中去。(8)黃銅制作的入口大門,黃銅(啞光處理)的色調與砂巖是統一色系,金屬感與石材的順延比較和諧,大堂的其他空間凡有高聳的門者,皆采用此方式。(9)大堂的地面,以壇城圖案表達,這是曼陀羅儀軌的最普遍表達方式,在大堂的地面,巨大的壇城可以把一切包容,柱子,巨大的穹頂,眾生。簡化方案當按照空間的性質,空間在整體序列內的要求展開,溫和大氣,低調而隱隱的具備佛學的嚴謹儀軌,滿足游客中心的功能要求和過渡性質。把具備觀世音菩薩道場應該擁有的博大,普世的價值取向表達的干凈利落。
你可能對這些感興趣